
公司陷入债务纠纷时,诉讼往往耗时(少则 3-6 个月,多则 1-2 年)、成本高,调解是更高效的解决方式。掌握正确的调解路径,可快速化解纠纷,减少对经营的影响。
路径一:“双方自行调解,灵活达成协议”。若纠纷金额较小(如 50 万元以内)、双方沟通顺畅,可直接协商调解。调解前需明确 “自身诉求底线”(如 “最低可接受偿还 80% 债务”“最长可宽限 3 个月”),同时了解对方诉求(如债权人可能 “希望尽快收回部分资金”),寻找平衡点。某广告公司与客户因 20 万元服务费纠纷,自行协商后达成 “客户先支付 15 万元,剩余 5 万元在广告投放效果达标后支付” 的协议,既满足了广告公司 “收回大部分资金” 的需求,也缓解了客户的付款压力。自行调解需签订书面《调解协议》,明确 “金额、时间、违约责任”,避免 “口头约定” 后续无据可依。
路径二:“申请人民调解,借助专业力量”。若双方自行调解无果,可向 “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” 申请调解。人民调解员具备专业法律知识与调解经验,能客观分析纠纷焦点,引导双方理性沟通。某建材公司与施工方因 120 万元货款纠纷,申请人民调解后,调解员结合 “建材价格波动、施工方资金状况”,提出 “施工方先支付 80 万元,剩余 40 万元分 4 期,每期支付 10 万元,建材公司给予 5% 价格优惠” 的方案,双方最终接受。人民调解不收取费用,且流程快捷(通常 15-30 天完成),远低于诉讼成本(诉讼费、律师费),适合中小企业。
路径三:“诉讼中调解,缩短纠纷周期”。若已进入诉讼程序,仍可在 “开庭前、庭审中” 申请法院调解。法院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 “强制执行力”,若一方不履行,另一方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,无需再走诉讼流程。某设备公司起诉客户拖欠 80 万元货款,庭审前在法官主持下调解,达成 “客户每月支付 10 万元,6 个月付清,若逾期需支付违约金 5 万元” 的协议,后续客户未按时付款,设备公司直接申请强制执行,快速收回货款。诉讼中调解需抓住 “开庭前” 的黄金期,此时双方对诉讼结果存在不确定性,更易接受调解;若庭审结束后再调解,往往已耗时较长,失去调解的意义。